1859年那会儿,洪仁玕、陈玉成接连封王,李秀成却闷闷不乐,抱怨自己怎么就没机会封王,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失望。李秀成唉声叹气,觉得天王不够公平,但这事儿他也改不了,实力实在太弱了。到了1860年夏天,李秀成加入了“北上军团”,一下子战斗力飙升,太平天国也多撑了六年,延续了生命。
1856年9月,天京事变爆发,不少老将军在内讧中阵亡。洪秀全为了扭转乾坤,开始培养新一批将领,陈玉成、李秀成、李世贤、杨辅清被称为中兴四将,不过他们各自的位置差别挺大,根本没法放在一个档次上。
李秀成自己说,天京事变之后,基本都是帮着陈玉成打仗,给他出主意,归属于陈玉成,没法跟他平起平坐。之所以这样,关键在于陈玉成拿到翼王石达开留下的“靖难之师”,掌握着太平天国唯一的精锐兵力。
1856年12月,石达开回到京城辅政,把“靖难军团”交给了陈玉成。到了1857年5月,石达开外出去单干,陈玉成却没有跟着翼王,反而掌控了这支部队。石达开在安庆时,还呼吁全国的兵马跟着自己走,可陈玉成却带着“靖难军团”去攻击湖北,离得远远的,跟翼王疏了。
陈玉成掌握着雄厚的军队,李秀成当时情况咋样呢?他自己说呀,当时自己驻扎在安徽桐城,手下兵力大概有七千左右,可真正能上场拼杀的不到三千,正被秦定三围夹击,压力山大。
李秀成的实力确实有限,本该由他负责的战场,结果却落在了陈玉成手里。李秀成自己应付不了清军,哪怕是八旗、绿营这类三流部队,李秀成也赢不了,只能依靠陈玉成的帮忙。
1857年桐城战役里,李秀成搞不定秦定三,就去找陈玉成帮忙。到1858年,李秀成本想攻下浦口,却没成功,北路运输线依然打不通,他又请求陈玉成出手,并且搞垮了江北大营。到了1859年,李昭寿和薛之元突然反水,把江北让给了清军,李秀成自己又没法收拾残局,只好继续向陈玉成求援。
桐城之战、浦口之战、江北大战,本应由李秀成来扮演主要角色,但实际上全场都是陈玉成在打。到1860年头,洪仁玕谋划的那套围魏救赵的战术——奔袭杭州、湖州,想要解天京之围,也是陈玉成为主导。第一次东征江浙,苏州、常州、常熟这些重镇,都是陈玉成一手攻下的。
陈玉成的地位那是杠杠的,李秀成自己也承认这点。那李秀成啥时候才真有起色呢?那就是捞着石达开带来的“北上军团”,李秀成的实力噌噌往上涨,关键他还懂得挖人才、培养人才,所以才很快冒头,慢慢有了跟陈玉成掰手腕的本事。
所谓“北上军团”,也就是洪秀全所说的“扶朝天军”,大概有20万左右的人马。这支队伍兵力雄厚,战斗力强悍,能干的将领也不少,只是石达开不怎么会用人,更不知道怎么训练部队,结果频频在战场上吃败仗,最后他们就决定退回太平天国了。
石达开出去闷头折腾,几乎没占到啥便宜,要么打仗输了,要么还在败仗的边缘徘徊,士兵们对翼王都失去了信心。1859年8月那阵子,在宝庆打得惨败,石达开一下子败得一塌糊涂,慌不择路,跑到广西避难,还被湘军的刘长佑追得灰头土脸。
石达开败退的时候,沿路不断招募各种杂牌军、散兵游勇、饥民以及天地会的成员,迅速聚集起了二十多万人。尽管兵力庞大,但战斗力并不强,士兵们太散乱。可是,跟随石达开出去单干的那些将领还在,他们可以慢慢训练这些兵,将他们锻造成一支过硬的队伍。
骨干队伍还在的时候,石达开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,可他却沉迷失望。在广西待着的时候,没有去支援“大成国”,也没打算救援石镇吉,一心只顾自己。再加上,石达开连续遭遇败仗,副将们也逐渐失去信心,他们纷纷要求返回太平天国,继续建功立业。
石达开屡战失利,而陈玉成、李秀成却接连取胜,差别大得让人咋舌。石达开这会儿怎能满意洪秀全呢?更别提主动认错了。再说了,陈玉成、李秀成战绩斐然,自己这会儿要回去岂不是自己找没趣?翼王不想寄人篱下,所以石达开就拒绝了北上。
俗话说人往高处走,水总是流向低处;忠臣会主事,良禽会择林栖。翼王石达开不想回去,又不能给战士们加官晋爵,加上总是被清军追着跑,这事谁能扛得了。到了1860年5月,二十多万太平军,还有七十多位将领,分几批北上,跟石达开分道扬镳去了。
石达开带领的北上军团,兵力加起来有二十多万,可这帮士兵战斗水平嘛,谈不上多厉害,不过倒是有一帮能打硬仗的悍将。比如傅忠信、谭体元、汪海洋、童容海、吉庆元、朱衣典、刘庆汉这些猛将,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手。可惜啊,除了傅忠信之外,其他人在石达开麾下都没啥名气,表现得也挺低调。
北上军团离开石达开后,经过湖南和江西北上,碰巧遇到了从湖北西线回来的忠王李秀成,两军在铅山相遇。李秀成厉害在哪,善于提拔官员,也很大方给手下谋利益,所以他的部队都愿意跟着他走。洪秀全为了防止陈玉成一家独大,也默认了这个安排。
跟着石达开,北上军团连败连输,没挣到几场像样的胜利。换成李秀成带队,北上军团立马活力满满,就像一支精干劲旅,在江浙一带翻江倒海,打出不少响亮的战绩。李秀成给了北上军团舞台,他们总算是扬眉吐气了。
江浙那片地方,富庶繁荣,资源丰富,李秀成也乐意和他们共同分一杯羹。谭体元、汪海洋、童容海、吉庆元、朱衣典、刘庆汉这些人,不光能封为王爵,还能驻守江浙的城池,待遇跟李秀成嫡系差不了多少。因为如此,他们对忠王十分感激,作战时更是拼尽全力。
1861年9月,安庆被攻陷,英王陈玉成的军队伤势挺重,太平天国的上游基地一个接一个失去。忠王李秀成便展开第二次东征,几乎占领了整个江苏和浙江,还把上海郊外好多乡镇都拿下来了,建立起了苏福省和天浙省,撑起了太平天国的江山。
北上军团要是能出类拔萃,名扬天下,那一定得感谢忠王。要是李秀成能迅速攻占江浙,建立稳固的根据地,也少不了北上军团的鼎力相助。李秀成和北上军团两方,彼此成就,互相扶持:北上军团成就了李秀成的飞跃,而忠王就像火上浇油,帮了大忙。
李秀成亲口说自己崛起,特别提到北上军团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他讲自己和陈玉成实力相当,有能力单人对抗清军,完全得归功于北上军团的加入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北上军团加入之前的一年,李秀成还得看陈玉成的脸色,靠着陈玉成才收复江北,连自己的叛军李昭寿、薛之元都搞不定。
李秀成能崛起,离不开北上军团的加盟,不过他已经没什么成长空间了。清军和列强联手,东西两路夹击太平天国。李秀成在江浙战场和天京战场之间跑来跑去,太平军累得精疲力竭,最后被清朝和列强合伙给耗死了。
1864年7月,湘军攻占天京,李秀成被捕。不过,江浙一带依然有不少太平军在奋战,北上军团的领头人汪海洋和谭体元特别厉害,取得了不少胜利,清朝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去围剿他们。
1866年头,因为有人出卖,汪海洋在嘉应州阵亡,谭体元也被清军擒获,南部的太平军完全没了,太平天国这回算彻底结束了。从1860年他们脱离翼王北上,到1866年嘉应州覆没,这支北上军团也打了整整6年,虽然最后还是败了,但他们真是挺令人敬佩的豪杰。
免息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