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最后那个丢球,你把它单独剪出来,配上卓别林的音乐,那就是一出完美的默剧。
咱们的后卫,在那一刻,集体上演了一场名为“我是谁,我在哪,球往哪儿踢”的行为艺术。
对方那个10号,就跟开了上帝视角的玩家似的,一个直塞,就好像拿手术刀划开了一块豆腐。
简单,丝滑,还带着点羞辱性。
2比3。
终场哨一响,我旁边那哥们儿把手里捏了半天的矿泉水瓶,“砰”一声,砸在了地上。
没骂人,就那么一声闷响,特有仪式感。
那动静,比满场的哀嚎听着都带劲。
然后,最魔幻的时刻来了。
对面的看台,哗啦一下,拉开了一条横幅,“若未曾与你共度低谷,又如何与你共享成功”。
我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这词儿谁写的?
人才啊。
这不就是咱们球迷的“自我修养”吗?
甭管球队踢得多烂,姿态必须得到位。
就好像饭馆的菜齁咸,你还得笑着跟老板说:“没事儿,您这盐,正宗!”
紧接着,山呼海啸的“继续战斗!永不放弃!”
响彻全场。
这剧本,我熟。
每次国足兵败,也是这个流程。
先是死寂,然后是悲壮,最后是强行给自己打鸡血。
咱们中国球迷,可能是全世界最擅长“含泪活着”的群体。
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了:这种无条件的、近乎溺爱式的支持,对苏州队这帮小伙子来说,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?
咱们掰扯掰扯。
上半场那俩进球,踢得是真漂亮,那叫一个赏心悦目。
球在脚下跟黏住了一样,传切配合水银泻地。
那时候我真觉得,今天这三分稳了,甚至开始盘算,淘汰赛咱们的对手会是谁。
你看,不光球员会上头,我们球迷也一样。
可足球这玩意儿,最怕的就是“你以为”。
你以为两球领先就能高枕无忧,人家盐城队就用最朴实的踢法告诉你:想多了。
他们的战术特简单,收缩防守,偷你反击。
你攻得越欢,后防的空当就越大。
这战术,穆里尼奥看了都得点个赞。
咱们呢?
就像一个武林高手,明明内力深厚,非得跟人家玩贴身肉搏,结果被一顿王八拳给干蒙了。
赛后跟常熟球迷会的朋友聊天,里面有个叫James的英国哥们儿。
他操着一口有趣的口音,一个劲儿地说“比赛很精彩,苏州队踢得很好”。
我特想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兄弟,你还是太年轻。在我们这儿,有一种‘好’,叫‘踢得热闹,输得憋屈’。”
这种感觉,就像你追一个姑娘,过程甜甜蜜蜜,眼看就要成了,她告诉你:“你是个好人,但我们不合适。”
杀伤力不大,侮辱性极强。
所以你看,一场小小的“苏超”比赛,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太多了。
有我们足球战术上的天真,有球员心态上的不成熟,更有我们球迷文化里那种独特的、既坚韧又无奈的“悲壮美学”。
我们似乎很享受这种“共度低谷”的感觉,仿佛失败更能凝聚人心,更能证明爱的纯粹。
可说句扎心的话,老在低谷里待着,会磨掉心气的。
偶尔的失败是成长的催化剂,习惯性的掉链子,那就是病,得治。
我无意批评场上任何一个拼尽全力的球员,也绝不怀疑球迷们的赤诚。
只是觉得,或许我们都该换个活法。
球队能不能在领先的时候,踢得更“贼”一点,更务实一点?
我们球迷,能不能在他们踢得臭的时候,也给他们来点真实的嘘声?
爱之深,才责之切嘛。
总是喂糖吃,会把孩子惯坏的。
当然,这些都是屁话。
下个主场,我保证,我还是会扯着嗓子喊“苏州队,加油!”
。
没辙,谁让这是咱们自家的球队呢。
就像那个把嗓子喊哑的昆山老哥,下次见了,估计还得跟他比谁的嗓门大。
这该死的足球,真让人上瘾。
免息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